深圳兼职论坛,深圳兼职招聘信息发布,深圳业余兼职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观其文,知其人--剖析徐鹰媒体五部曲的荒唐可笑

向下

观其文,知其人--剖析徐鹰媒体五部曲的荒唐可笑 Empty 观其文,知其人--剖析徐鹰媒体五部曲的荒唐可笑

帖子  小鱼儿大的 周日 四月 24, 2011 6:59 pm

自3月3日中国燃气董事局罢免李小云主席、徐鹰副主席职务始,至4月下旬中燃特别股东大会召开前夕,李小云、徐鹰为了掩盖其恶劣行径,在媒体上连续抛掷出五篇歪曲事实的文章,试图以此蒙蔽社会公众之视听。正所谓“观其文而知其人”,笔者觉得实在是有必要把“徐鹰媒体五部曲系列”放在一起分析解读,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内容立意去品味幕后作者的“深层用意”。



一、徐鹰媒体五部曲之创作历程

【韩国SK虎视眈眈 中国燃气控制权激烈争夺】(下称“虎视眈眈”文)作于3月9日,时值3月3日李小云和徐鹰的职位被罢免不久,徐鹰等人的夺权美梦破灭,惊慌失措之下为了自己的脸面企图借媒体混淆视听,把李、徐“下台”归结为中燃董事局内部分裂,矛头直指外资股东。

【再陷高层动荡 中国燃气未了局】(下称“再陷”文)发表于3月17日,也就是中燃董事局提议罢免李小云及徐鹰董事职务之后3日。徐鹰等人继续把所谓“内部派系斗争”作为被罢免的借口,更开始无端诬蔑中燃公司“披着国企外衣”、存在交易乱象。

【中国燃气谁属:众买家谋划接盘】(下称“谁属”文)作于3月25日。当日,中国燃气董事局决定终止李、徐的服务合约。徐鹰等人发现控制公司已经彻底无望,决定开始散布中燃股权结构不稳、内部分裂的消息,给中燃董事局制造麻烦,并造谣说有一系列的大型国企要来收购中燃,借以欺骗市场上的投资者。

【海峡金融反对罢免李小云及徐鹰职务的声明】(下称“声明”)刊登于4月12日。由于徐鹰等人对即将到来的特别股东大会感到无比恐惧,他们拉出海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的招牌,以罢免了李、徐,中燃就会违背国家政策等谬论来威胁中燃董事局,并继续粉饰二人被罢免的原因,诬蔑董事局成员,咬住华润的收购问题不放,以达到颠倒黑白之目的。

【海峡金融致全体股东和香港交易所的公开信】(下称“公开信”)刊登于4月19日。作为对中国燃气公司的澄清公告的回应,徐鹰等人试图在股东大会召开之前再次为自己打气。除了继续为李、徐的错误找尽借口开脱之外,“公开信”把李小云和徐鹰说成是中资机构的不二代表,甚至公开编造财务数据,以达到刻意抹黑中燃公司的目的。

纵观徐鹰的媒体五部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蕴藏的“思想意识”,既有一脉相承的逻辑和手段,又有迫于现实压力而炮制的新的谬误和谎言。篇幅所限,我们简要列出“五部曲”的几个关键点,以供众位看官慢慢品味。



二、徐鹰媒体五部曲之瞒天过海

这是一个一脉相承的套路,是五部曲中贯穿的恒久主题!五篇文章通通把徐鹰、李小云的“倒台”归咎于所谓的“中国燃气董事局内部分裂成三派,控制权争夺激烈”,将李、徐塑造成“派系斗争的受害者”,借此欺瞒公众。在没有任何可靠证据的情况下,文章每每只佐以一位“知情人士”的言论,便不负责任地下结论说“中国燃气董事局内部分裂”。从“虎视眈眈”里面的“知情人士”,到“再陷”一文中的“分析人士”,再到“谁属”一文里的“本报记者”,直至“声明”和“公开信”中的海峡金融(此时李小云、徐鹰终于直接露面了),这一个论证套路从来都没有变过,中国燃气也无端地“被分裂”了五次。不过,值得玩味的是,每次提到李小云和徐鹰遭到罢免的直接原因时,几篇文章却又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1)“虎视眈眈”一文中将“李、徐被罢免”直接归因于“派系斗争”,其声称“这些人中现在分成了比较明显的三派,一派是李小云和徐鹰他们,另一派刘、黄及其代表等人,还有一派就是韩国SK集团派出的几名董事。由于……SK集团与刘、黄一派关系密切,所以这次才会出现李、徐二人被罢免的结果。”

(2)而“再陷”一文中,罢免的理由又被改成了对并购中裕燃气的意见分歧,“大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即已在2010年3、4月份于公开市场上展现,彼时,中国燃气股东内对是否并购中裕燃气有不同诉求。”

(3)“谁属”一文则宣称,“正是由于没有绝对优势的大股东才导致刘、黄被抓之后的董事会也在近期出现内部分裂”,进而李、徐被“欲加之罪”地罢免了。

(4)“声明”里除了继续“派系说”的陈词滥调之外,又宣称“部分董事罷免李先生及徐先生的另一個理由是他們在中國燃氣危機時與中央企業進行接觸。”

虽然说,徐鹰媒体五部曲中想要瞒天过海、歪曲事实的中心思想不曾改变,但他们编造的谎话竟没有一个重样的!不知是因为时间短暂没办法一次性把谎话说圆,还是因为谎话讲得太多了,一不小心忘了之前的那个版本。总之,我们都要对“五部曲”中所体现的无与伦比的“杜撰加工”和“艺术夸张”之能力,表示由衷的“钦佩”!



三、徐鹰媒体五部曲之偷梁换柱

暗中偷换概念、模糊事物的本质是五部曲的共同特点!“徐鹰式的谬论”一直都在试图给人们灌输荒唐的逻辑,把“反对自己的”都说成是“对国家有害的”,以继续维系“代表政府”的伪装。

(1)“虎视眈眈”和“再陷”两篇文章中都提到了所谓的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建立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的通知》(简称“通知”)。在刚刚被罢免之际,徐鹰一伙将这个“通知”当成了攻击中燃外资股东的“法宝”,动不动就拿来诬陷外资股东增持了几个百分点是“危害国家安全”,而他们要“代表政府”来兴师问罪。徐鹰等人的这番言论当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阿!

(2)等到了召开股东大会的前夕,为了拉票,徐鹰一伙又把矛头从外资股东那里收了回来(不再诬蔑外资股东欲夺权控股),装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极尽谄媚拉拢之能事,声称要“中外股东团结一致”,这种“变脸术”堪比四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时他们又重新把“通知”的内容包装了一次,变成他们用来自保和威胁中燃全体股东的工具。而与前三篇文章不同的是,在“声明”和“公开信”中,徐鹰的逻辑变成了“解除李先生、徐先生二人的僱傭合約之後,中國燃氣的管理結構就有可能與中國國務院辦公廳通知的相關精神有一些衝突,中國燃氣董事局沒有了中資股東的代表,這可能為中國燃氣的未來發展,蒙上巨大陰影﹗”离了李、徐,就是跟国务院过不去,这一招够唬人了吧?

“偷梁换柱”的招数被徐鹰一伙娴熟的运用,以期达到蒙混欺骗之目的。不过,请不要被这里的小花招影响了判断:中国燃气作为一间在百慕大注册的上市公司,其性质一直就是外资企业,从来不存在什么企业性质的改变!无论是外资股东增持几个百分点,还是海峡金融偷偷减持几个百分点,亦或是李、徐被罢免,都与“通知”没有相悖之处,对中燃的未来发展没有任何损害!



四、徐鹰媒体五部曲之无中生有

3月25日,李、徐二人的董事服务合约被解除,徐鹰一伙在无奈之际,开始采取了新的方法--散播中燃股权不稳、华润等若干大型国企要来收购中燃的谣言(以“谁属”一文为标志),试图浑水摸鱼。“谁属”一文公开造谣,“这其中包括华润集团、中石油、中石化、新奥能源、北京控股等。听说他们都在与中国燃气探讨入股的事宜。”无论相关国企如何公开出来辟谣,徐鹰一伙都死死地要把人家拉下水。并且,“谁属”一文通过造谣来威胁中燃董事局,“但本报记者了解到,这次与经科中心洽谈的是华润集团而非华润燃气,有市场人士分析认为,一旦华润集团接盘成功,不排除将来与华润燃气进行整合的可能。”

不过,到了海峡金融刊出“声明”之时,为博取即将到来的股东大会上的支持,徐鹰一伙的口气出现了180度的转弯。“声明”为李、徐私自引入央企的做法进行辩护,声称他们这是为了股东利益的“战略思考”。徐鹰刚刚扬言要把中燃董事局通过引入央企“重新洗牌”,转眼间摇身一变又跑来要维护公司股东的利益。从媒体五部曲的发展脉络中,我们不难看到徐鹰等人的“思想精髓”--无中生有、颠倒是非。

如果引进央企是符合股东利益的做法,那么自诩为“代表广大股东利益”的李小云和徐鹰为什么不早引入央企呢?从中燃创业至今差不多9年时间,他们在哪里呢?为什么偏偏等到被罢免了,才有此“战略思考”?到底是代表股东的利益,还是想私下贩卖公司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其实么,徐鹰早已在中燃内部公布了真相:“不交权,我就整死公司,你们与公司有感情,我没有。你们不能不要公司,我可以不要,我要把公司卖给华润。”对于能说出这种话的人来说,他的一举一动究竟是为了符合谁的利益呢?广大股东的利益?骗鬼吧!



五、徐鹰媒体五部曲之不学无术

“声明”一文中,海峡金融把中国燃气的发展基本上全部归功于李小云和徐鹰,所谓“來自于李先生、徐先生對中國政策的深刻瞭解,對市場前景的前瞻判斷,對時局及時機的把握能力。”虽然睁着眼睛说瞎话的“勇气”可嘉,不过到底是无法掩盖从徐鹰媒体五部曲中所体现出来的不学无术、荒唐无知。

(1)“虎视眈眈”一文中声称,韩国SK在中燃派出了“几位董事”。实际上,SK仅仅派出了一位非执行董事;“再陷”一文中说:“刘明辉的8.94%则成为未来各方的利益争夺所在,而刘明辉妻子持有7.2%的股权亦是可左右的棋子。”作者根本没搞清楚刘明辉及其妻子名义上共同享有刘明辉的股权,刘明辉妻子持有的股权就是刘明辉的股权这一事实。不仅如此,“再陷”一文还编造了刘明辉买卖中燃股票的时间记录。由此可见,对于徐鹰一伙来说,中燃公司的股权结构、董事局构成、联交所公告等等都是陌生的“东东”。

(2)常识性错误成堆的“李先生”和“徐先生”,自然也缺乏对公司财务分析的“技能训练”。“公开信”中写道:“湖北孝感項目.....公司淨資產仍是負1200萬元人民幣”。而实际上,“包括湖北項目在內的五間公司的經審核資產淨值合共約人民幣 175,920,000元”(引自中燃公司公告)。同时,海峡金融还公然在媒体里面讲,中燃收购百江项目的市盈率达到了66倍。而派杰公司则纠正了这一错误,海峡金融不知道市盈率是如何计算的,正确的计算结果是13.3倍。我们很困惑徐鹰等人的头脑长在哪里,所谓的“深刻瞭解、前瞻判斷”又是从何谈起呢?



通读过徐鹰的媒体五部曲后,希望各位读者能对徐鹰等人的手段和为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因此,既不要被他们的欺骗所迷惑,也不要被他们的威胁所左右。当然,徐鹰的“媒体表演”一定不会就此罢休的,各位倒是不妨与笔者一起翘首以待,看看徐鹰的媒体系列最终能为我们画出一副怎样生动的嘴脸来!


小鱼儿大的
初级会员

帖子数 : 34
注册日期 : 11-04-02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